消化性潰瘍-胃潰瘍
胃腸道的功能與構造
胃腸道的功能是將分解消化食物,並吸收食物的養份。胃位於整個胃腸道的前段,向上通往食道,向下通往十二指腸,分別有賁門括約肌及幽門括約肌防止食物反流造成消化道傷害。
胃是個強而有力的「肌肉袋」,其內壁上有豐富的腺體,可分泌胃蛋白酶、胃酸和黏液等。胃主要的功能是把食物分解成簡單的成分,並使其和胃分泌液充份混合而形成半流質的食糜暫時儲存著,待適當時機,再將食糜經幽門送入十二指腸。
胃蛋白酶是酵素的一種,食物(尤其是蛋白質)的消化就是靠它起帶頭作用。而胃酸所造成的酸性環境最適合蛋白質的消化。黏液的分泌可以保護胃壁以防止胃蛋白酶與胃酸的侵蝕。
消化性潰瘍的原因
- 胃酸及胃泌素分泌過多:胃酸及胃泌素會侵蝕胃壁,引起潰瘍。
- 胃黏膜血流供應不足,上皮更新能力不足。
- 胃幽門螺旋桿菌在人體胃腸道內產生毒素而傷害胃黏膜,可能是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。
- 飲食習慣不良:暴飲暴食、無定食定量、咀嚼不夠、進食太快。
- 不適當的食物:嗜食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例如:濃的肉湯、咖啡、紅茶、綠茶、可樂、汽水、辣椒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製品。
- 藥物的刺激:有些藥物長期使用對胃黏膜會造成明顯的破壞,例如阿斯匹靈、止痛劑、類固醇(美國仙丹或黑藥丸)、抗生素(消炎藥)。
- 情緒及心理壓力:當一個人緊張、焦慮、憤怒、憂鬱、或悲傷時,會使胃黏膜的血液循環不良,致使胃蠕動及胃液分泌減緩。
- 抽菸及過度飲酒。
消化性潰瘍的症狀
- 上腹部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,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,饑餓時會痛,進食後疼痛減輕,胃潰瘍則在進食後半小時會引發上腹疼痛。
- 發生出血時,會嘔吐咖啡色的東西或嘔鮮血。
- 發生出血時,大便會變成黑色或柏油狀。
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需注意飲食,
配合藥物治療及調整生活作息同步進行。
飲食分為進食習慣及食物選擇兩方面:

進食習慣:
- 定食適量:三餐定時,勿空腹過久。
- 可以選擇少量蘇打餅乾或新鮮蔬果做為點心,避免使過多的胃酸不適。
- 細嚼慢嚥:使食物能與胃液充份混合,便於消化吸收。
- 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:避免胃黏膜再受傷害。
食物選擇:
- 應避免空腹飲用酒類、咖啡、濃茶及可樂。
- 烹調時少用辣椒、胡椒、芥茉、咖哩、沙茶醬、生蒜。
- 太甜的食物:會刺激胃酸分泌,例如甜湯、精緻糕點、糯米製品類。
藥物治療
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是要降低胃分泌物的酸度,防止胃或腸壁繼續受到侵蝕,從而幫助潰瘍的痊癒。遵照醫師處方按時服藥是治療的上策,不可自己改變服藥時間、減少藥量或停止服藥。

胃藥有以下幾種分類:
- 制酸劑:能中和胃酸、減低疼痛,例如胃乳片、胃乳液等。
- 黏膜保護劑:可阻止胃酸及胃蛋白酶擴散到潰瘍黏膜區,在潰瘍處形成一層保護膜保護胃壁。
- 組織胺拮抗劑:可減少胃壁細胞分泌胃酸,防止胃腸壁受到侵蝕。
-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:可抑制胃酸的分泌。
- 抗生素:可殺死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。
日常生活保健注意事項
1.定期返診接受檢查,療程完整則較不易復發。
2.飲食方面:
- 定時定量,勿暴飲暴食。
- 細嚼慢嚥。
- 禁吃刺激、辛辣的食物。
- 進食後宜休息片刻,再繼續工作。

3. 戒菸,特別是反覆發生的消化性潰瘍,常見與吸菸有關。
4. 保持樂觀,勿過度操心擔憂,使心情愉快、情緒平穩。
5. 生活規律,不熬夜,尋找適合自身的抒壓管道。
6. 如有下列症狀出現須立刻就醫:
- 嘔吐咖啡色物體或鮮血時。
- 解黑色大便或柏油樣便。
- 進食後嘔吐,且服用胃藥仍無法改善時。
- 上腹持續疼痛,無法緩解。
- 突發嚴重腹痛,服藥進食均未改善時。
- 頭暈、冒冷汗、昏倒時。